形态描述
雄体长13mm;头部具奶白色斑,胸被金黄色毛。唇基隆起,无纵脊,刻点大而浅,唇基至前单眼间距与唇基长度比为3.2:4.2;上唇长与宽比为1.5:1.8;第1-4鞭节的比为6:3:5:5;后足腿节膨大,下表面稍凹,其两侧具不明显的脊;后胫节端部内侧具三角形锥状尖突起。体黑色;触角柄节前表面、眼侧(达触角窝)、额唇基区、唇基(除两侧缘各具细黑纹)、上唇、上颗(除端半部及基部瘤外)均为奶白色;触角黑褐色;翅基片黄色透明;足基部黑色,前足腿节、胫节及跗节锈色;后足腿节、胫节及基跗节均为黑色;距浅黄色;腹部各背板及腹板端缘均浅红褐色。体毛大部分金黄色;颊被白长毛;唇基、额唇基及颅顶被直立的黑毛;胸被金黄色长毛;足毛黄色,后胫节及基跗节外侧密被短白毛;腹部背板及腹板端缘具浅黄色纤毛。
雌体长15-16mm;体黑色;胸部被浅黄褐色羽状长毛;腹部第1-4节背板端缘被浅黄色毛带。触角第1鞭节为第2节的2.5倍,第1, 2, 3, 4节的比为5:2.5:3:3;唇基强隆起,中央纵脊不甚明显,唇基长与唇基至中单眼间距的比例为2.7:2.3;唇基及额刻点较深,近椭圆形;颅顶及颊刻点密且深;中胸背板及小盾片刻点较颅顶稀;腹部背板刻点细密;臀板刻点最细密;后足胫基板宽,端部圆。唇基两下侧角近圆形斑、中央纵纹、额唇基的三角斑、眼侧区近三角形斑、上唇中部纵斑纹、上颚大部分(除端部)均为乳白色;翅浅褐透明,翅基片浅黄透明;足褐色或黑褐色;腹部第1-4节背板端缘黄褐色。体毛以浅黄色为主;上唇被稀的浅黄色直立的毛;唇基、眼侧、额及颅顶均被黑褐色直立的毛,胸部盾片密被浅黄褐色长毛;胸侧板及颊被白毛;足毛浅黄色;后基跄节内侧金黄色,毛缴黑色;腹部第1-4节背板被短的浅褐色毛;第6背板毛黑褐色;第1-4节腹板端缘有浅黄色纤毛。
原先将云南长足条蜂E . yunnanensis归为玛长足条蜂E . magrettii的同物异名是基于:原云南长足条蜂是雌性,采自云南兰坪金顶(1984.8.26);最近又找到采自同一地点(1984.8.21)的一雄性,其特征与玛长足条蜂完全一致。前人也未有过此种雌性的记录。
雌体长15-16mm;体黑色;胸部被浅黄褐色羽状长毛;腹部第1-4节背板端缘被浅黄色毛带。触角第1鞭节为第2节的2.5倍,第1, 2, 3, 4节的比为5:2.5:3:3;唇基强隆起,中央纵脊不甚明显,唇基长与唇基至中单眼间距的比例为2.7:2.3;唇基及额刻点较深,近椭圆形;颅顶及颊刻点密且深;中胸背板及小盾片刻点较颅顶稀;腹部背板刻点细密;臀板刻点最细密;后足胫基板宽,端部圆。唇基两下侧角近圆形斑、中央纵纹、额唇基的三角斑、眼侧区近三角形斑、上唇中部纵斑纹、上颚大部分(除端部)均为乳白色;翅浅褐透明,翅基片浅黄透明;足褐色或黑褐色;腹部第1-4节背板端缘黄褐色。体毛以浅黄色为主;上唇被稀的浅黄色直立的毛;唇基、眼侧、额及颅顶均被黑褐色直立的毛,胸部盾片密被浅黄褐色长毛;胸侧板及颊被白毛;足毛浅黄色;后基跄节内侧金黄色,毛缴黑色;腹部第1-4节背板被短的浅褐色毛;第6背板毛黑褐色;第1-4节腹板端缘有浅黄色纤毛。
原先将云南长足条蜂E . yunnanensis归为玛长足条蜂E . magrettii的同物异名是基于:原云南长足条蜂是雌性,采自云南兰坪金顶(1984.8.26);最近又找到采自同一地点(1984.8.21)的一雄性,其特征与玛长足条蜂完全一致。前人也未有过此种雌性的记录。
国外分布
印度北部,尼泊尔。
国内分布
福建、四川、云南。